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一位日本高僧的温州缘

明洪武十九年,日本高僧太初航海至温州,在泰顺建造龙护寺,定居二十多年,直至去世。他的一生,与温州有着怎样深切的情缘呢?


龙护寺大殿,靠墙有《山交寺开田记》古碑,刻于明天顺三年(1459)。



拜见朱元璋,江南求法

根据清代《续指月录》等文献记载,太初(1333—1407),俗姓源,法名启原,号太初,日本人,九岁时,到神奈川县镰仓市(离东京50多公里)建长寺出家,拜物外可什禅师为师。物外禅师曾于元朝元应二年(1320)来中国。建长寺是镰仓幕府第五代摄政者北条时赖创立的日本最初的禅宗专门道场。创建时邀请中国高僧兰溪道隆东渡日本,作为开山祖师。

太初十八岁时,向师傅提出请求,到中国江南学习佛法。元末的1366年,他航海抵达中国福州。二月到达南京,向吴王朱元璋呈上相关文书和上贡物品,获得指令前往拜见南京天界寺住持季潭宗泐禅师。宗泐大师接见后,告诉太初到各处走走,向各处高僧大德学习。最后,太初投入浙江衢州乌石山临济宗的世愚杰峰禅师门下,成为世愚杰峰的法嗣。禅宗典籍关于世愚禅师的记载,称其法嗣有二,一是太初,二是非幻。非幻后来去了南京灵谷寺,即明朝永乐年间全国第一禅寺,担任全国佛教组织的领导,成为明朝初期全国的宗教领袖。

世愚禅师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底圆寂。此后,太初离开乌石山,开始了在中国江南的行走历程。首先是“结茅庐阜”,就是在庐山搭建茅屋修行。其次“复移石龙”,笔者依据师承渊源、地理方位等多个因素,判断太初所移住的石龙,是“石溪兴龙禅寺”的缩写。“石溪兴龙禅寺”在安徽广德,与浙江衢州邻近,太初的中国师傅世愚禅师曾应邀在此主持,弘法传道三年,给该寺带来历史上的第一波兴盛。既然是师傅曾经主持过的寺院,太初前往驻足,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抑或是出于对世愚禅师的敬重和感激,兴龙禅寺邀请作为其法嗣的弟子太初前往,给后学禅者传授世愚禅师的佛法,也符合常理。



航海至东瓯,住锡泰顺

石龙之后,他就开始了在今天泰顺县域内的修禅弘法岁月了。太初进入泰顺,刻于明代1459年的《山交寺开田记》碑文有“航海道东瓯而至,止于斯”,应该是乘船从温州港进来。清雍正《泰顺县志》称太初于洪武十九年进入今天的泰顺境内。依据林鹗《分疆录》记载,太初先后在泰顺南浦溪流域的江口、莒江落脚,第一站是江口村的仙岩庵,第二站是莒江的梅公洞沓石庵。也正是因为这一走向,当代的有关文章都认为太初是溯飞云江而上抵达今天的泰顺境内。也许在江口、莒江都只是暂时停留,正式的禅宗典籍没有记下这两处驻足的相关信息。

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启原,姓张氏,号大(太)初,日本人。九岁祝发学禅。吴元年航海入中国,历游海内禅林。洪武丙寅入安固,抵沓石山梅公洞,见四山环翠,两石相沓,遂住锡焉。先是,巨蟒群虎怪异甚多,原至,禅诵其中。忽一夜,山下居民见峰顶火炬,人马南飞而去,怪遂息。民因岩洞筑庵,师事之。续建山交寺,徒众四百。永乐丙戍,仍立生塔于寺南,以为退修待寂之所。丁亥三月初一日,入塔端坐而逝。师儒释皆通,有语录三卷。相传宣德间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长曲,闻风雷震,即闭之。”

太初在莒江的焚修,使“巨蟒群虎等怪异”“遂息”,得到周边信众的充分认可,“民因岩洞筑庵师事之”,很快地在周边乡里广为闻名,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出世广度”。

广度寺在今天泰顺南浦溪镇库村后坪,古地名为卓家庄,最早是卓姓人家的居住地,留下了以卓字命名的地名。传说唐末吴家迁居此地后,夜里常闻钟磬之声,后来僧人告诉吴家人此处应是僧人住处,于是吴家东迁库村,将屋基改建为僧院,名为瑞峰院,北宋大中祥符壬子(1012)请额改为广度禅寺。

太初在世愚禅师门下得法,之后经过仙岩庵、沓石庵等系列潜隐修行,积聚了足够的法力。当广度寺重建,太初应库村吴、包等世家之请,到广度寺主持寺务。库村包氏谱载:“太初和尚至我朝,太祖高皇帝洪武龙兴,始去广度寺,寄迹山交寺。”

广度寺之后,太初“迁罗阳三峰”。罗阳三峰寺是一座创建于五代后晋时期的寺院。当时的位置在今天的罗阳镇北大街儒学路尽头。据泰顺仙居徐氏宗谱记载,三峰寺的前身是水月庵,开宝五年(972),仙居徐家始迁祖徐暹购得水月庵基,建造寺院,舍田招僧。天禧三年(1019),徐暹之子徐昶至京城请额,改名为三峰寺。洪武初年遭兵煨烬,寺宇荒墟,徐氏各房嗣孙助建三峰寺大殿并钟鼓楼三所。

三峰寺洪武初年的这次重建,让太初离开广度寺,来到三峰寺,是过来主持重建,还是建成后来寺主持,没有明确记载,崇祯《泰顺县志》称该寺“自太初之后,可称中兴云”。从县志的这一表述看,三峰寺在洪武年间的重建,是太初主持营建事务,因此才会有“太初之后可称中兴”之说。

不论是广度寺还是三峰寺,都是当地世家大族捐资兴建的颇有年头的古寺,换句话说都是别人留下的基业。从后来其徒子徒孙的口口相传里,可以发现在别人创建的基业中坐享供奉,不是太初想要的生活,“无功而食于人,曷若自食其力”,终于在三峰寺转入正常轨道后,太初在离罗阳十里外的山交村开始最后的创业:建造山交龙护禅寺。

龙护寺大殿前的桧柏,树龄600多年,相传是太初手植。

建造龙护寺,终老于此

山交村,得名于村东侧溪水两岸山的形状。从南院发源的察溪,流经今天的南山水库坝头处时,遇到悬崖突然下坠,一道飞瀑直冲溪底,形成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深潭。自古相传潭中有龙栖息,故名龙潭。龙潭上方溪水两岸的山峰,斜向相迎,几欲相交,山交由此得名。其下的龙潭因此名为山交龙潭。唐末库村吴姓始迁祖吴畦曾慕名前来游览,并留下《山交龙潭》诗:“两岸相交臂,溪穿混沌地。臂下无底潭,云雨鱼龙戏。”从诗句可以想见此处溪山境况。

太初于此建造的新寺院取名龙护禅寺,融入了山交龙潭的传说。龙护,顾名思义,就是得到龙潭下潜伏的神龙的庇护。当然也不排除太初自己的意愿,希望自己做一条龙,护佑周边的乡民,让他们免受灾患侵扰,平安生活。洪武初年,今天的泰顺境内战乱频仍。特别是洪武十四年叶丁香农民军入境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为此,朝廷派遣延安侯唐胜宗入山剿灭。泰顺建县后第一任教谕熊相撰写的泰顺《建置记》记载:“洪武辛酉,青田叶丁香叛掠至境,众附之。安远侯(应是延安侯之误)帅师至罗阳,戮亡者十九。”从中可见,这方土地上的生民,确实需要护佑。清雍正《泰顺县志》关于太初的记载里提到“时王师讨叛,启原与徒为乱军所获,总兵富爵异之,相与谈空结聚,乃获免”,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遭遇。因为洪武十五年之后,下一次大军进驻罗阳剿灭农民军是宣德辛亥年(1431),其时太初已经圆寂多年。

龙护寺建成后,太初再没有离开,直至永乐五年(1407)三月初一圆寂。其间,太初与刘基的孙子在龙护寺有过一次交集。《分疆录》卷八《寓贤》:“刘豸(廌):青田诚意伯文成公孙、閣门使璟次子。博学笃行,居盘谷,著有《盘谷集》。永乐壬午寓龙护寺,与僧启元(原)谈禅,最为相得。归时,元饯以诗,有‘道服再传韩文公’之句,见夏存《龙护寺碑》。按:壬午靖难之际,凡不屈诸臣多没及家族,豸殆为避祸来游欤?”

泰顺建县于1452年,太初圆寂时山交、罗阳都还是瑞安县辖下,因此禅宗典籍里称呼瑞安罗阳、瑞安山交。至于《续指月录》里将龙护寺写成护龙寺,属于笔误。也许正是因为“瑞安护龙”的笔误,致使地名难以查考,也让太初的栖身处更为隐秘,不易为后世所知悉。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