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瑞安佛教协会,今天是:      
 
  新闻聚焦 
永安桥,一座慈善桥!


陶山作为千年古镇,至今还保留着 许多古道、古桥、古树永安桥位于陶山镇陶北村沙门溪。因为是十孔石梁桥,所以民间称它为 “十间桥”,该桥长42.8米,宽1.76米,每排用三条方形石柱构筑,上横一条锁柱石,再铺设五条石板。



远看,它就像一条巨龙横贯在沙门溪上。民间传说,永安桥在民国之前,就已建造,因溪流湍急,屡建屡塌,前后一共三次。

原来,这是一座有故事的桥,主人公是 福泉寺的慧明法师山坑口的沈瑞琴

某年,慧明法师为 方便山区百姓出行,决定造一座石梁桥。因福泉寺离山脚很远,就让朋友沈瑞琴来监工。请来的老司没说的,他们日夜赶工,忙了三个多月,一座漂亮的石桥就被搭起来了,慧明法师取桥名为 “普渡桥”

哪知第二年夏天, 一场大暴雨就把石桥冲塌了。五十条长长的桥板断得七零八落,散在溪滩上。沈瑞琴薄有资产,为人仗义,见慧明法师已拿不出工钱,为方便山民, 他卖了二十亩良田,决定继续造桥。

这次他接受教训,加宽加厚了桥板,以增加桥的重量,这样就不容易被水冲走了。桥造好后,仍叫 “普渡桥”。次年夏天,一场山洪又把桥给冲垮了。这当头一棒,把沈瑞琴打懵了。但沈瑞琴就是有一股牛劲,他决定第三次造桥。这次,他卖了山下 最好的三十亩良田,带着老司察看了周边的老桥,发现这些牢固的桥梁,在桥墩的两边都支着一根条石,这样就能加固桥墩,分流水流冲击力。

沈瑞琴想,沙门溪水流湍急,冲力大,应该在桥墩的两面加筑条石,于是重新设计图样。1915年,石桥将要竣工时,沈瑞琴请慧明法师为新桥题字。慧明法师想,新桥应该有个新桥名,就写下 “仙门永安桥民国四年建造”11个大字,刻在正当中桥板上。

这个故事,是林成植先生告诉我的,他说,为考证真伪,还特意去山坑口查了族谱,沈瑞琴确有其人。

三次造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他们疏财仗义的善心,以及淳朴的个性,在造桥过程中表露无遗。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知道,像铺桥造路这样的大事,在古代,都是由本土的乡贤牵头建设的。 这让我们增加了对先贤的敬仰

永安桥的南岸,有一座贞白寺。贞白寺,纪念的是南朝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他曾在陶山修炼三年。据嘉庆《瑞安县志》载:“贞白院,在陶山仙门。”

这个“仙”也跟陶弘景有关。只是现在 改称沙门了。乾隆时期,陶山的著名文人郁豫,善诗能文,写有一首《秋过贞白寺有感》:“怊怅曾游地,兹来兴不同。剧谈无老宿,独立吊秋风。狼藉残经在,凄凉往事空。一声孤鹤唳,何处觅陶公。”这是一个清幽的寺院,可惜四十年前就 被拆建成水电站办公楼了

我们把车停在沙门溪滩上,慢慢走过长长的永安桥,对岸就是 新建的马鞍山水电站

山坡上那一大片笔直的细叶桉树,郁郁葱葱地挺立在秋风中,风姿绰约,特别漂亮。再过去一点,是一个建在溪涧中的游泳池。

我们沿着溪流往上,那溪涧里一块块大石头,有的像牛屁股,有的像龟背,颇为奇特。郁豫还有五绝《仙溪晚钓》:“仙溪环浅碧,向夕坐投竿。未计鱼终得,思同濠上观。”写的就是此溪。有五律《仙门村即目》:“仙门古邨落,两岸聚人家。茆屋多云绕,松阴夹迳斜。山晴浮翠霭,溪碧涨寒沙。此地真幽静,行行兴亦赊。”写的就是周边的山景。

沙门山上,过去有七八个村落,村民到陶山,必经此桥。现在村落搬迁,沙门溪又时常处于断流状态,就有人把永安桥周边的溪床,浇成了水泥地,成了停车场。作家曹凌云游过此地后,在文章里说:“这不免让我有些黯然神伤,我多么希望这深长的溪滩能处于涨水的状态,让永安桥重回昔日的时光。”

可惜,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作者:林新荣


 
 
主办单位:瑞安市佛教协会
 
地址:瑞安市安阳隆山寺 联系电话:0577- 65642175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689
(技术支持:瑞安建站网)